四川拥有15个地方鸡种,数量高居全国第二,鸡产业也是全省第二大畜牧产业。然而,良种短缺始终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“卡脖子”难题。“良种是农业的根基,更是产业稳健发展的引擎!”从2009年开始,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、副院长杨朝武一直致力于家禽遗传育种研究,全省大大小小的鸡保种场和育种场都有他的足迹,凉山州的金阳丝毛鸡、川南的山地乌骨鸡、川东北的旧院黑鸡、川西的黑水凤尾鸡,以及当下正在申报的国家级培育品种剑门红鸡,他一直在持续跟踪研究和保种选育。
前段时间,杨朝武被选树为第六届四川省“最美科技工作者”。在效益与优品间做好平衡,让养鸡真正成为乡亲致富的“金钥匙”。 杨朝武求解难题的信心更加坚定。
十年磨一剑 拯救黑水凤尾鸡
2014年,初到阿坝州黑水县的杨朝武,面对的是当地肉鸡产业的窘境:基础薄弱、品种杂乱、观念落后、技术欠缺、效益低下,村民盼增收。
“良种是根基!”杨朝武深知,破局需从源头抓起。他与团队联合当地部门深入调研,最终锁定当地特色——“黑水凤尾鸡”作为产业发展的“主角”。然而,这个“希望之星”当时却濒临灭绝,“当时,黑水凤尾鸡群体不足1000只。”
数量稀少、零星分布。面临重重困难,一场长达十年的“抢救行动”打响:收集素材、基因寻宝、扩群建系、精心选育……杨朝武带着团队,在黑水四处寻品种,在全省各地找方法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到2023年,黑水凤尾鸡不仅核心种群壮大至2万只,整齐度超90%,更成功“闯关”国家畜禽遗传资源鉴定,跻身国家级地方品种,为产业扎下了坚实的种源根基。
杨朝武在走村入户
产业发展壮大,有了良种,更需良法。杨朝武多方奔走,引来源头活水,争取到资源开展黑水凤尾鸡杂交改良、标准化养殖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开发,通过实施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项目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,省农科院中试熟化等项目,在黑水县落地科研经费600余万元。
同时,团队还潜心“烹制”科技套餐:培育出肉质优、效益高的凤尾鸡新品种;研发推广种鸡高效繁育技术,捐赠价值200余万元的鸡苗、饲料、移动鸡舍等“启动大礼包”,推动了凤尾鸡标准化保种场、繁育场等重大建设项目落地。不仅如此,团队成员还积极到各乡镇开展集中培训、院坝讲学和入户指导,编制发放《黑水凤尾鸡养殖技术手册》3000余册,不仅提高了养殖户的养殖技能,还培养了一批懂技术、会管理的新型农民。
目前,黑水县仅核心保种场的种鸡规模就达到10000套,通过完善良种繁育体系,一年可提供商品鸡1000万只,有力推动了当地肉鸡产业技术和设施升级。
科研接地气 让更多“鸡”遇惠及村民
对杨朝武和团队来说,研究并不是高深的前沿科技,而是接地气需求,“老百姓需要什么,我们就研究啥。”
2018年,作为省级家禽指导专家,杨朝武团队在与峨眉山养鸡大户黄世海对接时,了解到对方养殖产业推广遇到“瓶颈”——峨眉黑鸡原始品种长得慢、产蛋率低、易得病、死亡率高,规模化养殖风险极大。
杨朝武带领团队骨干成员,直接与“峨眉黑鸡”保种场建立合作关系,深入到养殖地高桥镇寨子村,开展品种改良研究。
团队成员从自有育种科研基地储存的18个育种素材中,挑选抗病性强、体格优秀,适于与峨眉黑鸡配套的种质资源,通过杂交改良,再不断筛选和培育。经过两年多的时间,成功创制出性能优良的峨眉黑鸡杂交改良群体。改良后的峨眉黑鸡更加漂亮,特色更明显,抗病性强,达到规模化养殖的条件。
小农户标准化养殖鸡舍
博士毕业以来,杨朝武一直与家禽打交道,走村入户是他和团队的日常。杨朝武深知,对普通村民来说,养鸡事小,但却是家庭重要的收入补充。从2017年开始,杨朝武带领团队,整合多方资源,在全省试点小农户标准化养鸡生产技术。
“小农户标准化养殖鸡舍每个投入不到万元,一改往日粗放、不卫生的养殖情况,可以让村民们在房前屋后实行规范、标准养殖。”杨朝武算了一笔账,每个标准化鸡舍一批可以养殖100只鸡,1年能出栏2批,一定程度上每户村民年收入可以增加2万元。目前,团队通过整合项目资源,在全省范围内已支持100余农户进行小农户标准化养鸡示范生产,辐射带动超过2000户村民开展此类养殖。
当下,杨朝武正在谋划建立四川省国家级区域性家鸡基因库,系统完整保存四川及西南地区的全部地方鸡种遗传资源,以防保种企业保种不力带来的独特基因资源丢失隐患,基因库保存的资源可供未来有需要的研究机构和育种机构使用,“要让更多的地方品种和优异基因得以保全,并以此为素材,培育更多满足未来产业发展和消费需求的优良品种。”
获评感言:荣誉不仅是对我个人及所在科研团队的肯定,更是对所有扎根科研、默默耕耘的科技工作者的致敬。我们将牢记科技为民初心,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在科技创新中精耕细作,育良种、研良技、推良法,为乡村产业振兴和百姓增收致富贡献智慧与力量。